5400多万人“一码通用” 广东省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便民服务发表时间:2022-01-14 17:28 2016年6月、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各地积极探索实践,积累了很多健康信息化应用发展的典型经验做法。 电子健康码拉开“五个一”行动序幕 近年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互联网+医疗健康”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要求,聚焦人民群众卫生健康服务的热点难点问题,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信息便民惠民不断向深度广度扩展,广东居民看病就医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一码通用、一网联通、一键诊疗、一站会诊、一体服务”等“五个一”行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其中实行全省电子健康码,拉开了广东省信息便民“五个一”攻坚行动的序幕,为全省开展电子健康码工作起到示范作用。 电子健康码是个人专属健康医疗服务二维码,作为“健康身份证”,具有“一人一码、一次认证、一码通用”等特征。居民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实名认证申领电子健康码。它作为全省居民医疗健康服务的唯一标识,贯穿于居民全生命周期,一人一码,一次认证,全省通用。居民使用电子健康码可在全省任一医疗卫生机构预约挂号、就诊、检查、检验、取药、支付、信息查询。 患者看病一码通用 实现多码融合 为提升居民就诊体验感,解决群众“背着就诊卡”就医和“一院一卡、重复办卡、互不通用”等问题,早在2018年,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便决定在全省大力开展信息便民“五个一”攻坚行动。12月27日,省卫生健康委在深圳举办电子健康码首发活动,开展电子健康码应用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广东电子健康码应用建设,并率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发出了广东省首张电子健康码。 2019年11月,省卫生健康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医疗保障局、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省中医药局联合印发《广东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行动方案》,提出建设居民电子健康码,全省居民一次认证、全国通行、终身使用,在健康服务全过程无阻碍使用,逐步实现多码融合。 12月,广东省与冠新软件合作,正式启动广东省电子健康码管理系统和互联网服务平台项目。围绕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加快推进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工作的意见以及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便民服务等要求,全面开展基于国家标准规范的电子健康码建设工作,探索具有广东特色的电子健康码快速普及和应用,实现电子健康码线上线下一体化应用。 广东省电子健康码管理平台,实现与国家卡管平台互联互通,与市级码管理平台互联互通、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对接、与省级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互联互通、与粤省事对接、与全员人口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全省三级公立医院、50%以上的二级公立医院全面使用广东电子健康码,并逐步延伸至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医疗健康服务“一码通用”。 全省居民电子健康码使用次数超3.6亿次 2020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明确要求推动居民电子健康码替代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卡,拓展在诊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慢病管理、在线信息查询、健康教育、血液管理等领域的使用,逐步实现卫生健康行业内一码通用。 目前广东省通用的东居民电子健康码,有效解决群众看病一院一卡、卡卡不通的问题。居民手持电子健康码在省内1727家医疗卫生机构刷码解决预约挂号、就诊、检验检查、查看报告、取药、支付等健康医疗服务。 全省有5400多万人使用过电子健康码,使用次数达到3.6亿次。截至2021年11月底,电子健康码已覆盖全省三级公立医院、90%以上的二级公立医院,实现智能预约挂号、导医分诊、预约检查、检查检验结果查询、取药配送等一系列便民服务,实现看病就医“一码通用”。 同时,电子健康码还让医院管理更精细化、更高效,节省了医院因采购就诊卡、读卡器、自助机以及日常管理等带来的一系列成本,更提高了医生诊疗效率和准确率。 加快推动各平台融合 实现全场景应用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广东电子健康码发挥了重要作用。广东电子健康码已嵌入广东省民营诊所(疫情哨点)信息管理系统、粤健通“全国核酸结果查询平台”,居民在民营诊所和门诊部就诊、查询全国核酸报告时,可以通过电子健康码认证,不用重复填报信息,便可获得诊疗服务和核酸检测报告。 下一步,广东省电子健康码将加快完成与疫苗接种和流通管理、妇幼保健管理、家庭医疗签约、生育登记、个人健康档案、预约挂号、健康教育、互联网医院平台等融合,覆盖粤东西北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居民电子健康码全过程、全场景应用,为居民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健康医疗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