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云应用 助力武汉构建全民健康信息市区一体化平台发表时间:2022-10-27 11:19 建设背景 近年来,国务院、湖北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互联网 +卫生健康”发展的相关文件,为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明确了方向。同时,武汉市委市政府、卫健委在国家和上级部门对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和思路下,规划实施“市区一体化平台”工程,协调发展健康信息化在各个业务领域建设和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全市健康信息资源,构建全市人口健康云,规范和发展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探索健康医疗信息化服务模式创新。 基于一体化平台,形成对市、区卫生健康行政机构和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全面接入,鼓励有条件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社会办体检和检验等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的接入,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集聚整合、互联互通。 信息化现状 1、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应用现状 武汉市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已开展7年余,由多家厂商承建,全市按照行政区划和区域平台建设情况分为4个自建区和11个共建区,自建区信息化建设比较完善,大部分共建区信息化建设情况落后,尚无法满足业务需求,未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一是系统功能差异大,部分已不能满足业务需求。全市基层医疗卫生系统由多家厂商负责建设,但由于各厂商系统建设标准不一,功能差异较大,目前大部分区的基层医疗机构HIS系统,已无法满足现有业务开展需求。 二是缺乏统一规划的互联互通信息化标准。对于区平台和基层卫生系统为同一家厂商的情况,已基本实现了电子病历信息的共享;对于区平台和基层卫生系统为不同厂商建设的情况,则基本尚未实现电子病历信息的共享,甚至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尚未接入区平台。 2、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应用现状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我国卫生体系的网底,接受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相关业务指导,长期以来,由于各部门间相对独立,缺少联系,因而形成了众多垂直封闭的条块系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同时使用多套业务系统,如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等,同时使用多套个案报告系统,如慢性病管理系统、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系统、传染病报告系统等。这些系统为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技术路线建设,多数未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造成数据分散在多个系统内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要花大量精力在不同系统重复录入数据,多数报表、报告不能利用已有数据完全自动填报,还有部分数据来源没有管理信息系统支持,缺乏填报的手段,卫生行政部门或者基层卫生管理者无法统一查询到基层医疗卫生数据。 主要做法 在武汉市全民健康市区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整体规划下,结合区域各级医疗、公卫机构的实际业务需求,以构建统一部署运维的健康云资源为支撑,建设武汉市全民健康一体化信息平台基层医疗云。 “武汉市全民健康信息市区一体化平台基层医疗云应用”是武汉市卫健委市区一体化信息平台项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云平台基于标准的SaaS层应用方式,采用统一开发及部署的方式,面向全市15个区、20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提供云应用服务,应用内容包括基层卫生云业务库建设、业务融合服务、临床辅助决策、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区域体检管理、临床检验服务、医学影像服务、基层医疗卫生综合统计与监管系统等建设内容,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内部业务一体化,真正解决了基层“条块融合”等突出问题,逐步为基层减负,同时为政府决策和业务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项目已于8月完成验收。 在武汉目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依托于卫生数据中心的建设,构建一个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武汉基卫云监管平台,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有效整合区域内的医疗卫生业务应用系统,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业务信息共享协作网络。为了实现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医院、社区之间的业务协同,必须有相应的信息服务系统来支撑这些业务需求,实现医院、社区及卫生行政部门之间的互连互通和信息共享。 截至目前,基层综合统计与监管系统数据接入覆盖全市所有区,按照市级数据规范标准,累计收集数据约1.3亿条。覆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层卫生资源管理等核心业务的所有个案明细数据。同时,按照业务管理需求,完成了基于个案数据自动计算生成的指标约240个。 按照业务域分为基本医疗、基本公卫、家庭医生签约、药品使用、综合体检、卫生资源6块分屏,从宏观的角度、利用图像化结合具体业务数值的方式,提供面向领导侧的业务数据一屏监测功能,实现区域范围内基层卫生健康工作的核心指标与数据统计情况动态监测管理与宏观决策支持。 实现效果 一、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条块融合应用建设,为基层减负增效;为基层机构提供统一的公共卫生服务数据录入界面,对各公共卫生垂直业务部门所需的业务数据进行统一汇聚,对各公共卫生垂直业务部门所需的监管数据进行统一采集、报表数据进行统一整合。解决基层反映突出的“系统报表繁”、“多头重复报”、“数据共享难”等问题,为基层减负。 二、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居民健康档案动态管理;使居民在接受慢病管理、妇幼保健、疾病预防、健康教育、中医药等服务时,使用电子健康码,实现一码通行,能够从信息系统中自动获取既往服务记录,享受更方便的连续服务,实现居民健康档案动态管理。 三、数据赋能,提升监管“精准度”;加强市级、基层的基础支撑环境能力,同时也在业务数据生产环节和业务监管方面进行了深化和提升,为全市范围内各医疗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创造了技术条件,并为业务应用数据分析、领导决策提供统一监管。 四、为互联互通等级测评提供保障;通过建立和应用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卫生健康信息系统,为居民提供连续的、完整的医疗健康服务,为互联互通测评改造实现接入系统的数据采集、转换、整合、共享与业务协同。 五、上下联动,推进区域医疗水平同质化;依托平台,实现医联体/医共体上级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协同应用,通过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新技术为基层医生赋能,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 |